【JD-4Q】,山東競道光電,十年農業監測設備廠家,為豐收保駕護航。
隨著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提高,如何高效利用水肥資源成為現代農業面臨的核心挑戰。在此背景下,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技術應運而生,它以其精準、高效的特性,在節水節肥方面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效果,成為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關鍵力量。
一、何為水肥一體化?它與“智慧"如何結合?
傳統的水肥一體化,可以簡單理解為將肥料溶解在水中,通過灌溉系統(如滴灌、微噴灌)在澆水的同時進行施肥。這種方式已經比傳統的大水漫灌和人工撒肥先j許多。
而“智慧"二字的加入,則讓這一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。其核心在于農業四情監測系統的引入。所謂“四情",即墑情(土壤水分)、苗情(作物生長)、災情(病蟲害、氣象災害)、病情(作物病害)。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通過部署在田間地頭的各類傳感器(土壤濕度傳感器、氮磷鉀傳感器、氣象站、攝像頭等),實時自動地采集“四情"數據。
這些數據被傳輸到云端平臺,經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后,系統能夠精準判斷出“作物什么時候需要水?需要多少水?什么時候需要肥?需要哪種肥?需要多少肥?" 然后,系統可以自動或半自動地控制灌溉閥門和施肥機,進行按需、按量的精準施用水肥,真正實現了從“人治"到“數治"的轉變。
二、節水節肥效果明顯,數據說話
那么,這套智慧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到底能節省多少水和肥呢?
節水效果:從“澆地"變為“潤根"
極大減少蒸發和滲漏損失:傳統漫灌有大量水分消耗于地表蒸發和深層滲漏,利用率很低。智慧滴灌將水和肥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土壤,猶如給每一株作物“打點滴",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無效損耗。
按需供水,避免浪費:系統根據土壤濕度傳感器數據,只在土壤水分低于設定閾值時啟動灌溉,達到適宜含水量后即停止。這避免了憑經驗灌溉可能造成的過量澆水。實踐證明,相比傳統灌溉方式,智慧水肥一體化可節水30%-50%以上,在干旱地區效果尤為突出。
節肥效果:從“吃飽"變為“吃好"
提高肥料利用率:傳統撒施的肥料,很大一部分會因揮發、隨水流失或固定在土壤中而無法被作物吸收,利用率僅為30%-40%。智慧系統將肥料直接送至根部,養分被充分吸收,利用率可提高到60%-70%。
精準配方,對癥下藥:通過苗情和土壤養分監測,系統能判斷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(如果樹的開花期、坐果期、膨大期)所需的氮、磷、鉀等元素比例,實現“私人訂制"式的精準施肥。既避免了某種元素過量造成的浪費和污染,也彌補了某種元素不足影響產量的風險。總體可節肥20%-40%。
三、超越節水節肥的綜合效益
除了直接的經濟效益,智慧水肥一體化還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和社會效益:
減輕土壤板結和鹽漬化:避免了大水大肥對土壤結構的破壞。
減少農業面源污染:有效降低了肥料流入河流湖泊的風險,保護了水體環境。
節省勞動力,降低勞動強度:農民可通過手機APP遠程監控和管理,實現“種地不下地"。
提升作物品質和產量:穩定、適宜的水肥供應為作物生長創造了最佳環境,果實均勻度、糖度等指標和總體產量均得到提升。
結語
綜上所述,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技術,依托于農業四情監測系統這一“智慧大腦",實現了對水肥資源的精準管控,在節水節肥方面的效果是革命性的。它不僅是應對資源約束的有效手段,更是邁向資源節約、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。隨著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成本降低,未來必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、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。
掃碼加微信
移動端瀏覽